赵铁春:立足学科特性,凸显学科优势


  首先我非常赞同国务院学位办把舞蹈学科独立出来,这是必然。无论是从以动作为语言的舞蹈艺术样式本身,还是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无论是从我们目前的舞蹈表演、教学、创作、学术理论研究建设,还是从舞蹈和国家、社会需求的现状来看,我们都具有足够厚实的建设发展基础成为艺术门类中独立的一级学科,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存在,对于舞蹈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设起点,未来前景非常广阔明朗。只是我们要在国务院学位办将舞蹈独立为一级学科的总体构架下,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中国唯一的舞蹈艺术专门的高校,应该有一个整体的“一揽子”计划。大家知道,北京舞蹈学院是世界舞蹈院校中独树一帜的、涵盖世界舞蹈种类最多的学校;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和拥有者;是当代古典舞的原创者;是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广场形态、教室课堂形态、剧场舞台作品形态的继承、发扬和研究者,是舞蹈文化的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探索者等。北京舞蹈学院应该具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和国际性视野,只有它才应有前瞻性、实力和担当。如果我们能够从中专、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的学制上、层级教育上“一揽子”构成规划,就不仅仅是谈博士本身,我们必须回看我们的历史,梳理家底,展望未来。用“一揽子”计划把舞蹈的表演、教育、创作,实践和理论,学术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坐实。

  第二就是无论怎样表述,无论怎样调整变化,艺术学科的建设本身就是延续着两个走向,一是实践,一是理论,如果有三就是跨学科。理论与实践或并行同步或前后推进,它涵盖了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美学规律,跨学科研究也如是。舞蹈作为艺术门类的一个学科,它也必然形成自身实践与理论的同步并行或前或后的螺旋交替上升,同样舞蹈的跨学科研究也一样。所以我认为理论与实践可各自构成研究体系、系统,但其实二者从来就没有完全断裂过,也无法断裂,反而是可以相互引导启发、支撑补充、更希望将它打通,从而更好的建构起来一个结合体。即理论实践的同步整体。当然我们舞蹈跨学科的研究也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本次学科目录调整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处于同等地位,这一同等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明确了、强化了艺术门类学科的专业实践性特征和特点,是更加重视了艺术门类专业学位的地位。

  第三个是我想占用一点时间和大家简要分享一下我在负责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工作期间所做的努力。其实无论是我负责期间还是我之前的研究生部负责的前辈老师都为学院的研究生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

  当时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学院党委的部署下,在王伟副院长的领导下,在我和金浩书记以及研究生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例如我们抓研究生教育教材,抓课程建设和方法,抓研究生期刊;建平台推动导师成果呈现,推动研究生展演和社会实践落地;先后出版了十多本研究生的教材,理论专注;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上力求打通专业壁垒,开设了一门针对所有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叫“感知与体验”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构成了北京舞蹈学院统一的一门舞蹈综合课程,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进入这样一个课堂而展开更广泛的、不同专业的艺术实践交流和研究,这对于舞蹈学院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的学习体验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让不是舞蹈专业的研究生们更加了解感知体验舞蹈,这份营养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重要的身体实践体验。关于建立展示展演呈现平台(这样的平台至今还在起着作用),比如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舞研堂”展示平台;一个打破专业壁垒的以创作为基础、以创新和创造为核心的“张弛间”创新平台;为塑造舞蹈大师的“导师工作坊”研究呈现平台;学术性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同完成的北大附中书院舞蹈节社会服务项目等等。我想这些平台的建设不仅是推动舞蹈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学院研究生教育探索了塑造大师和培养研究生人才的一条路。

  长期的舞蹈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理论研究证明,学院是有这样的积累、是有大师,有大家、有研究成果的。虽然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博士的经验,但是我们有曾经和北大艺术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的经验,有其他综合类大学所不可比拟的“专门的舞蹈大学”生态,有近70年办学的经验和储备,有培养舞蹈硕士23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可以扬长补短、取长补短,共同把我们的舞蹈专业博士学位点建设起来。因为我们的确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有足够的舞蹈学研究成果,有足够的舞蹈、舞剧创作研究的作品,有中国惟一的舞蹈大师、大家云集等等来支撑舞蹈的博士培养。

  最后我想说一下关于表演艺术和舞蹈一级学科的实践平台——剧场。无论是中专、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层级的人才培养,最终都无法脱离剧场舞台艺术上的验证和确认,离不开艺术的创作和表达,离不开艺术批评。因为剧场是作为艺术家人才培养和检验成果的最重要场所。我们的舞蹈学科建设,要锚定、要围绕着剧场去实践和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艺术是固化创作和表演者审美,同时它也是最直接影响观众审美的最佳的世界性的表演艺术场所,有了这样一个与世界对话的剧场,我们就必须用中国的舞蹈学派样式、用中国的舞蹈风格语言,用中国独有的舞蹈艺术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这就要靠舞蹈一级学科的建设,要靠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要靠舞蹈艺术人才的扎实培养,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文化目标。

  对此我个人充满信心,作为一个舞蹈人,一个从事舞台表演艺术工作的文艺工作者,我认为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和担当。

  来源:作者本人



相关文章